本週,上證指數累計漲1.19%,深證成指跌0.54%,創業板指跌0.64%。
在指數並沒有大跌的情況下,連續4天收盤前10-15分鐘國家隊都打卡進場。
在國家隊等增量資金持續加倉下,ETF市場迎來了新的里程碑,規模突破4萬億。
截至4月17日,全市場ETF總規模達到40038.97億元,首次突破4萬億元大關。其中,股票型ETF為29447.64億元,QDII型ETF為4970.24億元,債券型ETF為2392.05億元,貨幣型ETF為1738.37億元,商品型ETF為1465.58億元。
指數化投資勢不可擋,第4個1萬億元僅用時半年有餘。首個萬億耗時17年,第二、第三個萬億分別用3年和9個月,而第四個萬億僅半年即完成。
2020年10月,國內ETF總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2023年8月,國內ETF總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2024年9月,國內ETF總規模首次突破3萬億元;2025年4月,國內ETF總規模首次突破4萬億元。
本月ETF基金的資金淨流入額突破3200億元。其中,4月7日,股票型ETF獲758.13億元資金淨流入,4月8日股票型ETF吸金1095.85億元,創下股票型ETF單日資金淨流入歷史新高。
滬深300ETF、上證50、中証500ETF、中証1000ETF等寬基產品最受青睞。4月15日,全市場24只滬深300ETF總規模再次超過1萬億元,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以3735億元總規模位居全市場第一。
從資金具體流向來看,本月以來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的資金淨流入額均超200億元,分別為453.78億元、353.95億元、320.29億元、202.76億元。
華夏上證50ETF、南方中証500ETF、南方中証1000ETF的月內淨流入額均超100億元。
寬基ETF被大量買入與國家隊發力密切相關。去年以來,國家隊的資金配置策略開始由個股向被動指數工具傾斜。2023年底,“國家隊”ETF持倉規模僅為1225億元,ETF與個股配置比例為4:96;而截至去年年底,其持有的ETF規模已突破萬億,ETF與個股比例大幅提升至20:80,指數成為中長期資金入市的主要載體。4月7日,中央匯金、中國誠通和中國國新先後發佈公告稱增持ETF,並將在未來繼續增持。當日,股票型ETF資金淨流入662億元;隨後的4月8日和16日,ETF均現明顯放量,分別淨流入1010億元、266億元。
東吳證券表示,“國家隊”入市,傳統寬基ETF資金形成重要增量。從市場表現結構來看,本輪穩市資金和活躍資金兩端均展現出流動性溢價。展望後市,短期在內外環境不確定性交織的複雜局面下,投資者或進一步“求穩”。其中,外部擾動因素主要集中於特朗普政策的反覆無常,內部不確定性則來源於業績兌現的壓力。在此情形下,以中央匯金為代表的中長期資金逆勢增持、釋放出明確的政策維穩信號,形成市場預期的穩定錨。受益於ETF大幅流入的藍籌權重股或為市場交易阻力最小的方向,建議關注盈利能見度高、現金流充裕、具備行業龍頭地位的優質藍籌標的。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