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最新研究,AI 革命恐引發薪資水準的「繁榮 - 衰退」周期,呈現「倒 U 型」曲線特徵,而非只有影響金融市場。
這項研究由賓州大學神經科學教授 Konrad Kording 與社會政策與實踐學院副教授 Ioana Marinescu 主導,透過模擬實驗發現 AI 初期因提升生產效率推高工資,但隨其掌握更多任務,人力需求下降,勞動者被迫轉向低附加價值崗位,初期收益將被抹去。
模型顯示,AI 驅動生產力激增時薪資迅速攀升,隨後成長放緩,自動化普及後開始回落。即便薪資下行,整體產出仍成長,但經濟成果更向資本傾斜,勞動要素回報被壓縮。
這個過程與「智力飽和」(Intelligence Saturation)密切相關。AI 雖提升經濟體智力水平,但受限於現實工作需人機協同、依賴實體工具,增益終將放緩。
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摒棄「無限繁榮」或「全面失業」的極端觀點,強調 AI 長期恐致工資大幅下滑。
為因應潛在衝擊,研究作者提出三項建議;一是主動放緩自動化進程,避免勞動市場劇烈震盪;二是加大機器、設備等實體資本投資,維持勞工生產力;三是對線上虛擬服務替代線下的情形徵收專項稅,防止產業生態被 AI「掏空」,其中「虛擬服務替代稅」與美國參議員桑德斯 (Bernie Sanders)) 的「機器人稅」理念相近,旨在緩解技術變革的社會成本。
研究揭示,AI 革命的工資波動本質是「智力密集型任務」從人類轉移到機器的必然結果。儘管初期帶來紅利,但若不加干預,勞工恐將面臨收入縮水與職位降級的雙重壓力,而這項研究結論也為平衡技術創新與社會公平提供了關鍵參考。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