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 (MSFT.US)       周一 (3 日) 宣布,已獲批向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運送輝達晶片,用於建造訓練 AI 模型所需的資料中心,並打算未來四年在波斯灣國家投資 80 億美元,佈局資料中心、雲端運算及 AI 專案。這筆交易被外媒視為 AI 基礎設施從矽谷走向能源充足的新興市場遷移的標誌,但微軟執行長納德拉最新表示,自家機房有大量輝達 AI 晶片閒置。
納德拉在最新播客 (Pod) 節目中坦言,微軟正陷入「有晶片卻用不了」的尷尬,手握大量 GPU,卻因缺電、缺可用資料中心,只能讓輝達晶片閒置。他指出,最大問題不是算力過剩,而是供電能力和資料中心建設速度跟不上。
若無法快速建成靠近電源的「暖殼」資料中心(即已具備供電與冷卻能力的機房),大量輝達 AI 晶片將持續在倉庫中積壓。
事實上,去年被問到是否受到輝達晶片供應限制時,納德拉曾說:「我們受到的是電力限制,而非晶片供應限制。」如今,這一問題已成為全球大模型巨頭的共同挑戰。
OpenAI 創辦人奧特曼早有察覺。過去兩年,他陸續投資核裂變能源公司 Oklo、聚變能源公司 Helion 及太陽能新創公司 Exowatt,試圖解決能源瓶頸,但坦言新型能源技術短期內難以大規模商用,資料中心仍依賴天然氣跟再生能源混合供電。
缺電背後是 AI 算力爆發與能源基建落後的矛盾。過去五年,美國整體電力需求因資料中心建設激增被大幅拉高,而公用事業公司的發電規劃遠落後於需求成長。傳統電廠從立項到併網需時數年,AI 產業卻以季為單位擴張。
為填補缺口,資料中心開發商轉向「計量表後」供電 (直接連接電網,繞過公共網路),但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雖建設週期短,仍與 AI 需求的即時性存在時間差,算力需求可能因一次模型更新驟增,而能源審批與建設卻需漫長時間。
部分業者擔憂,若未來 AI 需求放緩,目前為支撐算力投資的電廠與儲能專案恐面臨閒置風險。
但奧特曼持不同觀點,認為 AI 用電需求只會成長,更有效率的算力將激發更多應用情境。他還呼籲,美國政府每年新增 100GW 發電能力,將其視為「AI 戰略資產」。
面對能源約束,微軟因此調整策略,不再囤積單一代 GPU。納德拉解釋,昂貴晶片若因缺電閒置兩、三年,待新架構晶片推出時,將提前折舊貶值。資料中心設備折舊週期通常為六年,盲目囤貨既佔現金流,又造成資源浪費。
這場算力與能源的博弈,也讓產業重新審視晶片發展方向。過去,輝達等廠商以峰值性能為競爭核心;如今限制因素從「算力不足」轉向「電力不足」,節能晶片恐成新趨勢。有網友建議道:「若已受能耗限制,一款能耗降低 25%、性能僅提升 1.2 倍的晶片,可能比單純追求算力的產品更有吸引力。」
從矽谷到中東,從囤晶片到找電力,AI 產業的競爭正從技術突破轉向基礎設施的「硬支撐」,能否同步擴張能源與資料中心,將成為決定算力成長能否持續的關鍵。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