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十月中接受 Citadel Securities 採訪時透露,輝達所有軟體工程師已全面採用 Cursor 的 AI 程式設計工具。在剛結束的 GTC 2025 大會上,他再次提到:「在我們輝達,每一位軟體工程師都在用 Cursor。它就像大家的寫程式搭檔,能夠幫忙生成程式碼,大幅提升生產力。」
Cursor 近日發布 2.0 版本重大更新,推出首款自研編碼模型 Composer。這家估值百億美元的公司終於擺脫長期依賴外部模型的困境,正式加入 AI 模型自研戰局。
速度是同級模型 4 倍
Cursor 表示,Composer 是專為低延遲智慧寫程式打造的模型,速度是同級模型的 4 倍,大部分任務可在 30 秒內完成,運算速度達到每秒 200 個 tokens。
這款模型採用專家混合 (MoE) 架構,支援長文本生成與理解,並透過強化學習針對軟體工程進行優化。在訓練過程中,模型不僅學會使用讀取、編輯檔案等基本工具,還能執行終端指令和整個程式庫的語義搜尋。強化學習讓模型自主學會執行複雜搜尋、修復程式錯誤,以及撰寫並執行單元測試等進階能力。
多項創新功能上線
這次更新重構了交互邏輯,引入多 AI 代理模式,單次指令可同時並行運行最多 8 個 AI 代理,透過 git worktrees 或遠端機器防止檔案衝突。
對前端開發者而言,最實用的新功能是將瀏覽器嵌入編輯器。開發者可直接在瀏覽器選取元素,Cursor 會自動識別對應程式碼並將 DOM 資訊轉發給編輯器,大幅提升開發效率。
此外,新版本還導入語音模式 (Voice Mode),實現「動嘴寫程式」。改良的程式碼審查功能讓開發者更容易檢視 AI 代理在多個檔案中的所有變更,無需反覆切換檔案。
系統也改進了上下文處理方式,移除 @Definitions、@Web、@Link 等選項,AI 代理現在可自行收集上下文,無需手動附加。
擺脫依賴外部模型困境
Cursor 過去一直依賴 Claude 等外部模型,導致大部分營收都流向 AI 模型供應商。這種依賴不僅限制自主創新,也讓公司面臨較高成本和較低利潤空間。
實測顯示,Composer 執行速度確實驚人,幾乎所有指令都能秒速運行,十幾秒內產出結果。生成前端 UI 效果表現優異,雖然邏輯未必完全匹配,但頁面效果都不錯。
不過部分早期測試者指出,Composer 雖然非常快,但智慧程度仍不及 Claude Sonnet 4.5 和 GPT-5。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本開始降低外部模型的比重。Composer 下方選項包含 Grok、DeepSeek、K2 等模型,除 Grok 外都是開源模型,GPT 和 Claude 已不見蹤影。
AI 寫程式工具競爭白熱化
Cursor 的主要優勢在於搶占先機,一開始就建立起 AI 寫程式工具的市場認知。但 AI 寫程式工具領域競爭激烈,不論是 Claude Code、Codex,還是中國各種寫程式工具都在積極布局。Cursor 2.0 雖是重要里程碑,但誰能最終勝出,仍得看廣大開發者的選擇。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