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股市場迎來一波港資券商上市潮,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思博控股、浤博資本、貝塔金融、芒果金融等 4 家港資券商相繼啟動赴美上市流程,其中貝塔金融、浤博資本、思博控股 3 家選擇直接登陸那斯達克,芒果金融則透過 SPAC 方式實現登陸,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交易,亮點在於已申請數位貨幣及穩定幣相關資格升級,並打算在上市後加速穩定幣專案落實。
這 4 家港資券商均以那斯達克為上市目的地,這項選擇並非偶然。此前,均富融資、華通金融已在今年初完成美股上市,華贏控股、一盈證券也在 2023 年掛牌,一系列案例顯示,那斯達克正逐漸成為港資券商試水全球市場的重要試驗場所。
港資券商之所以紛紛捨近求遠赴美上市,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衝直指主要考量效率與估值彈性的權衡。美國那斯達克資本市場將揭露與合規負擔降到可控區間,僅需要兩年審計、可豁免 404(b)內控審計,更適配處於擴張期、獲利波動較大的中小券商。
相較之下,港股與 A 股的進入門檻與盡調強度更高,美國資本市場成為更快完成融資、取得更大定價彈性的現實選項。
國際註冊創新管理師、鹿客島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盧克林認為,港資券商捨近求遠的根本邏輯在於「估值 - 資金 - 品牌」三方面套利。港股市場對券商定價較低,而那斯達克金融科技同業能拿到較高倍數 P/B。此外,美股財務門檻輕,允許「先上車後補票」,對燒錢擴張的港資券商是時間換空間的最優解方。
這波港資券商的業務佈局與資質儲備也頗具看點。思博控股手握香港第 1、4、6、9 類牌照,聚焦資管業務升級,浤博資本亦憑第 1、6 類牌照,業務覆蓋企業融資,募資將用於強化財務諮詢等,貝塔金融也已經持第 1、4 類牌照併申請第 9 類牌照,打算建構多市場服務網絡。
不過,赴美上市也面臨許多風險。黃立衝表示,要正視監管與交易的兩面性,《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HFCAA)》跟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 監管要求仍在,美國證交會 (SEC) 與交易所對小型股 IPO 審核執法未放鬆,二級市場小盤股常現「先熱後冷」,還存在集體訴訟等合規成本放大風險,持續上市也可能因觸發規則而摘牌。
黃立衡還說,10b-5 集體訴訟、資訊披露瑕疵、承銷與潛在關聯交易審查均可能放大合規成本。持續上市方面,若市值、公眾持股、股東人數觸發退市規則,例如股價連續 30 個交易日低於 1 美元,將觸發摘牌程式。
SEC 的 10b-5 規則是針對美股內線交易的法律規定,主要規範公司內部人士 (如高管、董事等) 在知悉公司重大非公開訊息時,不得利用這些訊息進行股票買賣,以保護投資大眾的權益。
盧克林則指出,境內主體為實現在境外上市而採取的協定控制方式 (VIE) 結構恐被重新檢視、美元利率高企、易被做空機構狙擊、美國政治週期波動等也是風險所在。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孫宇昊律師也表示,港資券商赴美上市在合規審計層需要關注,引入聯合審計機制,如中概股改革方案,平衡資訊披露成本。因此,港資券商赴美上市既是突破香港本土市場增長瓶頸的戰略選擇,也必須在全球化佈局中重構合規體系,防範新興市場的法律不對稱風險。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