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在全球揮舞關稅大棒並與盟國在防務問題分歧持續加劇之際,美日澳印外長今年第二次「四方安全對話」(QUAD)周三 (2 日) 在華府落幕,這場被外界視為「印太戰略風向球」的會議,在多重國際紛爭的背景下召開,釋放美國及其夥伴持續強化對中戰略圍堵的明確信號。
儘管四國領導人強調團結應對全球挑戰,但會議成果仍難掩針對中國的戰略指向。在會後聯合聲明中,美日澳印四國外交事務最高官員對東海和南海局勢表示「嚴重關切」,並對關鍵礦產供應鏈的突然收緊與未來可持續性深感擔憂 "。
《南華早報》最新報導指出,聲明雖未點名中國,但這兩大議題的指向性不言而喻,前者直指中國在南海的正常維權行動,後者則暗合中國在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分析指出,此次對話並無實質新內容,本質仍是川普政府將中國定位為「首要戰略競爭對手」的戰略延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召開恰逢國際局勢正經歷微妙變化,日本、澳洲和印度均面臨一周內即將恢復徵收的美國「對等關稅」壓力,川普更在會議當天直接向日本施壓,威脅將關稅提升至 30% 至 35%,並批評日本軍費不足。
與此同時,美國正重新評估拜登時期簽署的 AUKUS 協定,甚至考慮退出向澳洲出售核子潛艦的核心條款。
儘管盟友對川普的激進政策頗有怨言,但朱鋒強調,美國與盟國在地緣戰略目標上仍保持高度一致。「QUAD 的結果再次證明,儘管存在貿易糾紛,美國主導的聯盟體系在對抗中國問題上依然穩固。」
朱鋒的判斷得到多位中國學者的呼應。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指出,中國在稀土等關鍵礦產領域的優勢地位已成為與美國談判的重要籌碼,迫使相關國家尋求供應鏈多元化。
但他同時提醒,由於技術重構和成本分攤難題,美日澳印四國短期內難以擺脫對中依賴,可能形成「競爭性平衡」狀態。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明昊則揭露所謂「礦產安全倡議」的本質,該計畫跟 2022 年美國主導的「礦產安全夥伴關係」(MSP) 高度雷同,旨在削弱中國在關鍵礦產領域的影響力,但受制於產業鏈重建週期長、參與國利益分歧等現實因素,該計畫在川普第二任期內可能面臨更大阻力。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更直言,當前 QUAD 機制在川普外交佈局中已邊緣化,此次會議更像「例行公事」。
《外交家》雜誌則指出,值得警惕的是,美日澳印四國在重申支持東協中心地位的同時,正試圖將海上執法合作延伸至南海爭議區域。對此吳心伯警告,若菲律賓等國被納入相關行動,可能引發局勢升級,中國必須做好堅決反制準備。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