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總統川普再度掀起對中國的新一輪關稅戰以來,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 (WMT.US) 的態度出現戲劇性變化。從最初要求中國供應商自行承擔高額關稅,到短短 20 天後迫於庫存壓力選擇自行吸收關稅、恢復中國進貨,這一過程突顯出美國零售業對「中國製造」的高度依賴,也揭露了川普關稅政策的深層矛盾。
沃爾瑪態度大逆轉:從施壓供應商到被迫妥協
據報導,在供應鏈緊張與民生壓力之下,沃爾瑪於 4 月 26 日緊急通知中國供應商恢復出貨,並承諾自行吸收所有關稅成本,顯示出從強硬施壓到妥協退讓的重大政策轉變。
沃爾瑪執行長 Doug McMillon 警告,如果兩週內無法恢復供應,美國 59% 的搖擺州選民可能因物價飆升轉向反對川普,對選情構成衝擊。
事實上,在川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沃爾瑪曾於 2025 年 3 月 11 日發出通知,要求中國供應商自行負擔新增關稅,否則將中止合作。此舉迅速引發輿論譁然,甚至引來中國商務部的正式抗議。
然而,隨著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進一步飆升至 145%,沃爾瑪面臨前所未有的庫存壓力。中國進口貨量急劇下滑,洛杉磯港口來自中國的貨輪減少 33%。玩具、服裝等商品短缺導致全美超市貨架空置率達到 30%。
關稅政策暴露美國供應鏈脆弱
儘管川普力推「製造業回流」,但美國本土產能無法迅速填補缺口。例如,紐澤西一家玩具廠就試圖以 3D 列印技術取代中國供應鏈,但由於技術成熟度不足,首批產品合格率僅有 37%。
此外,雖越南與印度積極承接美國訂單,但品質與產能仍有限。越南工廠質檢合格率下滑 8%,印度產能僅能滿足沃爾瑪 15% 的節慶商品需求。加上美國海關嚴查轉口貿易,導致 37% 的中國製商品被扣押,供應鏈問題更加惡化。
根據全美零售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數據,2025 年 4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 9.8%,其中關稅成本佔了 43%,顯示關稅成為傷害低收入家庭購買力的「隱形累退稅」。
白宮幕後交易:企業被迫妥協
在沃爾瑪決定自行承擔關稅前,包括沃爾瑪、目標百貨 (TGT.US) 與家得寶 (HD.US) 等零售巨頭的執行長曾於 4 月 21 日曾秘密會晤川普。外界推測,白宮可能對民生必需品項目提供了關稅優惠,但細節仍未公開,顯示政治與經濟博弈激烈。
根據分析,若將關稅轉嫁給消費者或供應商,沃爾瑪北美市場毛利率將從 24.7% 重挫至 9.3%,一年將蒸發 190 億美元利潤。因此,即便自行吸收關稅使經營壓力倍增,沃爾瑪仍別無選擇。
即便沃爾瑪僅小幅調整零售價格,關稅成本仍令企業難以為繼。例如,一串原價 9.9 美元的中國製 LED 燈串,完稅後到岸成本達 26.3 美元,最終零售價上調至 28.5 美元,沃爾瑪每賣一件仍虧損 2.2 美元。
未來中美貿易關係充滿不確定性
相較大型零售商,中小型企業在此次關稅戰中受創更深。以美國珠寶進口商為例,需面對高達 31% 的奢侈手錶關稅與 30% 的散裝鑽石關稅,利潤空間遭到嚴重擠壓,經營風險劇增。
儘管美國積極尋求供應鏈多元化,如轉向墨西哥、東南亞等地,但短期內仍難以徹底擺脫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加速拓展新興市場,例如中糧集團已成為巴西第二大糧食出口商,強化全球供應網路。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