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AI 晶片大廠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上周結束訪中行,此行被視為輝達應對中國市場多重挑戰的關鍵舉措。面對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客戶自研晶片趨勢上升及核心產品 Thor 智駕晶片持續跳票等多重壓力,輝達在中國市場的策略佈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中國媒體《字母榜》報導,黃仁勳訪中期間,外界注意到他脫下皮衣改為正式的西裝,這一細節被解讀為向中國市場釋放「尊重與誠意」的信號,而與此同時,輝達也預估其專為符合美國出口管制要求設計的「中國特供版」H20 晶片,未來恐須申請出口許可證,將在 2025 財年第一季產生約 55 億美元的相關費用,且該政策限制不僅增加成本,也可能影響 H20 晶片在中國市場的及時交付。
在 AI 晶片領域佔主導地位的輝達,近年將業務觸角延伸至智駕領域,但進展並不順利。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的中國一直是輝達智駕晶片的重要戰場。
蔚來、小鵬、理想、比亞迪、極氪等重量級中國新能源車廠曾是輝達核心客戶,但如今這些企業正加速轉向自研晶片,以擺脫對輝達的依賴。
小鵬的圖靈晶片已經在今年第二季量產,搭載於新車款,蔚來則透過自研神璣 NX9031 晶片實現高階轎車 ET9 的智駕功能,成為中國首家量產自研智駕晶片的新勢力,理想的舒馬克晶片雖進度延遲,但仍在持續推進中。
輝達 Thor 智駕晶片的跳票成為這場變局的導火線。這款原定於去年量產、號稱算力可達 2000TOPS 的旗艦晶片,因設計缺陷和台積電製程問題屢次推遲,最新消息顯示其最早將於 2025 年中量產,且初期僅提供 750TOPS 的低算力版本。Thor 晶片基於 Blackwell 架構,採用多晶片整合設計,可同時支援智駕、座艙、停車等功能,並相容於 Linux、QNX、安卓等多作業系統。
這一變局也給了競爭對手可乘之機,特斯拉 FSD 晶片憑藉著 2000TOPS 的算力及成熟的演算法生態,已開始在中國市場嶄露頭角,而地平線、黑芝麻等本土廠商也在中低端市場形成圍剿之勢。
Thor 晶片旨在降低車企硬體複雜度,但新架構的複雜性也為代工夥伴台積電帶來嚴峻挑戰。輝達坦言,為解決 Blackwell GPU 的設計缺陷,已重新設計多達 7 顆晶片,耗費大量時間與資源。
儘管 Thor 晶片前景不明,輝達在財報中展現的 AI 業務成長仍顯強勁。2025 財年第一季,資料中心業務營收達 356 億美元,年增 93%,佔總營收的 91%。相比之下,汽車業務收入僅 5.7 億美元,佔比不到 2%。
懸殊的營收結構造成輝達在戰略取捨上更傾向於優先保障 AI 晶片的迭代,而將 Thor 晶片的量產進度置於次要地位。
報導指出,面對客戶自研晶片的趨勢,輝達則採取「雙線作戰」策略。一方面,輝達推出低算力版的 Orin-Y 晶片搶佔中低端市場,其 400 美元的定價較 Orin-X 降低 20%,算力仍保持 200TOPS,另一方面則放緩 Thor 晶片的量產節奏,希望透過技術優勢在未來重新奪回話語權。
專家認為,輝達這一策略短期內也許能維持市佔率,但長期來看,車廠自研晶片的浪潮已不可逆轉。
分析人士指出,輝達在中國市場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地緣政治博弈。隨著美國對中技術限制升級,輝達必須在合規性與市場競爭力之間艱難平衡,而中國車廠的自研晶片熱潮,反映出本土企業對供應鏈安全的深度焦慮。
在車廠同質化競爭、價格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智駕晶片是為數不多值得砸下重金、構築護城河的方向之一。透過自研晶元,車廠可降低智駕系統的成本,並建立技術壁壘,這些投入換來的除了技術和產品,也有資本市場的想像空間。
對輝達來說,車廠自研智駕晶片的潮流不可避免,那麼在群雄並起前如何「鎖定」盡可能多的合作夥伴至關重要。這既需要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更需要長袖善舞的商業技巧。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